患者男,61岁,以“间断呕血、黑便1月”为主诉于2016年2月25日入院,既往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史7年。入院时化验血常规中血红蛋白86g/L,白细胞2.87×109/L,血小板27.2×109/L;凝血中APTT 72.19s;白蛋白27g/L;CT示:肝硬化、脾大、脾静脉扩张、大量腹水;胃镜示:食管静脉重度曲张。入院诊断: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大量腹水、乙肝病毒携带。
考虑到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明确,已多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三系明显降低,手术指征明确,但患者肝功能C级,肝脏体积明显缩小,凝血功能差,手术风险极大。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手术治疗。经过积极术前准备,腹水消退,肝功能达到Child B级后,于2016年3月9日在全麻下行脾切除、排钉阻断法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第九日痊愈出院。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目前手术方式众多,但仍以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为主流手术。传统手术需要将胃小弯、胃大弯、胃后的血管一一结扎、离断,并要游离食管下段6-8cm,因贲门周围血管曲张明显,胃冠状静脉及胃左动脉周围组织增厚,分束结扎操作费时、费力,且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长,手术风险大。部分患者还因未处理异位高位食管支或其他血管遗漏,术后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普外二科新引进的排钉阻断法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利用贲门胃底区后方与腹后壁间疏松粘连、无大血管通过的解剖学基础,在二者间分离出“隧道”,反常血流主要集中在“隧道”的两侧壁内,再应用去除切割刀片的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将左右两侧壁分别排钉阻断,一次完成,断流而不离断,治疗彻底不会遗漏。
因此,排钉阻断法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通过手术器械排钉阻断完成,代替了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冗长、繁琐的“钳夹离断”,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使手术创伤、难度及风险明显减小,既保证了彻底的断流效果,又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