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口服阿司匹林等方法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为阿司匹林是COX-1的抑制剂,能够在不减少血小板数量的情况下,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使血小板失活7-10天。但当此类患者需要手术时给外科医生带来一些麻烦:手术中的止血带来困难,造成出血多;增大术后手术区域再出血的风险。而且阿司匹林引起血小板功能失活在血常规和凝血时间等常规检测中无法检出,阿司匹林可谓“隐形杀手”。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收治一位患者郑某,男,66岁,因“言语不清3小时加重伴右侧肢体偏瘫1小时”入院,CT提示:大脑左侧颞顶叶出血,量约50ml。因出血量大,需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否则将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引发脑疝、呼吸心跳骤停可能。入院后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通过询问病史,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因“脑梗死”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患者入院后取假牙时造成牙龈损伤,出血不止,反映出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止血困难。此时手术,术中及术后再次出血风险极大。但不手术患者病情又将进一步加重。是坐以待毙还是迎难而上,在这紧急时刻,神经外科刘展会主任及张西安副主任医师果断决定采取手术治疗。术前及时联系输血科配输血小板,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术中麻醉科主任王楠、李兰医师密切配合监控血压情况,术者严密止血,手术安全、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带气管插管安返神外监护室,继续采取镇静处理保证血压平稳,防止再次出血。术后第一日复查CT患者颅内血肿基本完全清除,停止镇静、拔除气管插管后患者很快清醒,语言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目前患者病情平稳,仍在神经外科进行治疗。在此还要感谢输血科、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为围手术期患者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服用阿司匹林后不同的手术出血风险截然不同,比如口腔科、皮肤科、眼科白内障手术等,出血风险很小;而开胸、开腹手术,出血风险较高;部分眼科手术、颌面外科手术及颅脑手术等,手术区可出现较大的出血,甚至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提醒相关外科同事术前仔细询问病史,积极应对,保证手术安全。

术前头颅CT

术后头颅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