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党委书记党明海撰写的文章刊载于2013年9月10日《健康报》,原文如下:
司机急病引发公交险情给我们的警示
一段时间以来,不时有司机急病引发公交险情的报道。我们在为英雄司机感动之余,该有什么样的思考?作为交通管理部门该有什么对策?承担司机健康体检任务的医疗机构又该有怎样的举措?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过去是老年人多发的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和颈腰椎疾病也在中青年人中急剧增多。而司机作为一种高危职业,长期在高噪声、快节奏的环境里工作,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连续驾驶,经常熬夜,劳动强度大,饮食无规律,睡眠无保障,导致不少驾驶员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更容易诱发多种慢性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它的急性意外对生命的威胁最大。天津某医疗机构在驾驶员健康体检中随机抽样统计显示,驾驶员中血压、心电图异常的占到18%,主要临床表现是心律不齐、高血压、心肌缺血。我们从媒体的报道也可以看出,数例公交车危急险情的发生,也都是源于驾驶员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急性心脑血管意外。
公交、长途客车司机,在辛苦劳累的同时,还会经常遇到乘客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人身侵害。受了委屈又不能及时的诉说排解,使驾驶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容易造成精神压抑,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
人人都知道车况好坏关乎交通安全风险,却往往容易忽视驾驶员的疾病隐患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风险。尤其是公交车司机、长途客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他们的健康不仅仅维系其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是关乎更多群众的公共交通安全风险。
已经发生的司机急病引发公交险情的实例给了我们警示,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交通管理部门应该把加强驾驶员健康保障和监管提上议事日程,拿出对策;承担驾驶员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则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可行的措施,提升体检水平,把好驾驶员的疾病安全风险关。
普遍的现状是:大多数驾驶员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所知不多,或者仅仅靠自我感觉就盲目乐观;即使偶尔感觉胸闷、心悸、头疼、头晕,也会自认为是一时的劳累或者睡眠不足所致,而很少到医院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多数人只是在申领驾驶执照时才不得不去做一次“简单”的体检。
说我们的驾驶员健康体检“简单”,是因为现行体检标准太低,项目太少,频次不当,既有盲区,也有空白,一些潜在的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很容易漏诊。这样低标准的体检已经不能适应疾病谱变化所带来的疾病安全风险,难以为交通安全把好疾病安全风险关。
笔者在小范围做了相关调查,就保障驾驶员身心健康有如下建议:
1. 建立完整的驾驶员健康档案,动态观察其健康状况。可以按照年龄段制定体检频次:如40岁以内每年一次,40岁以上可半年一次。每次体检结果要整理归档,连续动态观察。
2. 增加驾驶员体检项目。除了要保证视听和肢体健康合格,更要保证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的健康合格。除了补充常规缺项,还应该适当增加重要脏器的高水准检查,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诊。
3. 适当提高健康体检的合格标准。根据体检标准,结合体检结果和医嘱,制定准驾、限驾和禁驾的标准。
4. 增加心理健康测试,对于有心理疾患的驾驶员及时给予治疗和心理疏导。管理部门应为专职营运的驾驶员(出租车、公交车、长途客货车司机)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如有必要可请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一对一的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5. 管理部门可为专职营运的驾驶员设立专门的医务室,在他们出车前,了解服药情况,进行简单的心理和身体检查,如心理测试、心电图检查和血压测量等。
6. 为营运车辆安装危情语音报警系统,以利于驾驶员及时获得救助。
7. 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驾驶员定期体检和休假,保证他们的权益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