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胸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成功开展了我院首例左侧乳腺癌扩大根治术+胸腔镜下左胸内乳淋巴结清扫术。这项技术采用单孔腔镜,从腋窝切口入路,相对开放切口更隐蔽,并发症更少。
55岁女性患者,4个月前在胸外科行相关检查后,确诊为左侧乳腺癌(cT4N3M0 IIIC期 Her-2阳性型)。
乳腺彩超示:左乳7点位可见48.5×36.2mm实性包块;左侧腋窝可见低回声结节,较大约16.2×9.7mm。
乳腺增强MRI检查显示:1.左侧乳腺肿块,考虑恶性,BI-RADS 5类;2.左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3.胸骨体左侧胸膜处结节,考虑转移。
肿大的腋窝淋巴结
肿大的内乳淋巴结
左乳包块穿刺病理:乳腺浸润性癌。免疫组化:ER(1+,50%),PR(-),Her-2(3+,80%),Ki-67增殖指数约70%。左侧腋窝淋巴结穿刺病理:淋巴组织内有癌转移。根据分子分型结果给予“TCbHP”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6个周期。
新辅助化疗结束后复查乳腺增强MRI,缩小的左侧乳腺肿物及内乳淋巴结
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左侧乳腺肿物对比图
新辅助化疗顺利结束后,在王文胜主任主持下,针对患者情况,本着亚专业融合亚专业协同的目标,决定行腔镜下左胸内乳淋巴结清扫+左侧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术中镜下清扫左侧内乳淋巴结(创面情况)
术中完整清扫第三水平淋巴结
左侧内乳淋巴脂肪组织
术后病理几乎达到PCR
术后第一次换药
内乳淋巴结位于胸骨旁肋软骨后方、壁层胸膜浅面,作为仅次于腋窝淋巴结的重要转移途径,内乳区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确定乳腺癌分期和辅助治疗方案及愈后的重要依据。既往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的数据(n=2269)显示,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为0个、1-3个、4-6个和≥7个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4%、18.8%、28.1%和41.5%;对于乳腺癌位于乳房内侧和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45%左右。因此,仅仅依赖腋窝淋巴结的清扫是不充分的,联合腋窝和内乳淋巴结的清扫可以为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期、评估预后及确定术后化疗、放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既往针对内乳淋巴结转移仅进行术后局部放疗,无法进行精准的分期,评估预后。
内乳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同是乳腺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是乳腺癌术后复发及向更远处转移播散的主要根源之一,由于其位置特殊(解剖位置深,位于肋软骨和肋间肌后方,穿刺困难),采用胸腔镜手术完成内乳淋巴结清扫,能弥补困扰乳腺专业医生针对患者内乳淋巴结的评估及手术的需求。腔镜下内乳淋巴结清扫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创伤更小且同样能完整清扫内乳淋巴结,使患者生存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