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血的妈妈与新生儿溶血:你需要知道的事儿

发布日期:2025-03-22浏览:


Image


一、血型的基础知识

Image

人类的血型系统较为复杂,其中ABO血型系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没有A抗原和B抗原,但其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这种独特的结构特点,使得在特定情况下,O型血的妈妈可能面临新生儿溶血的风险。


Image

        

二、妈妈是O型血导致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Image

1. 胎儿血型差异  当妈妈是O型血时,如果胎儿的血型为A型、B型或AB型,就可能会发生溶血现象。因为胎儿从父亲那里遗传得到A抗原或B抗原,而妈妈体内的抗A抗体或抗B抗体就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2. 红细胞破坏过程  一旦妈妈的抗体进入胎儿体内,这些抗体会识别胎儿红细胞表面的A抗原或B抗原,并与之结合。这种结合就像是给胎儿的红细胞做了一个“标记”,使得身体的免疫系统将这些红细胞视为外来的异物而进行攻击,从而导致红细胞被破坏,引发溶血。

Image

Image


Image


三、新生儿溶血的症状

Image

1. 黄疸  这是新生儿溶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红细胞大量被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往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出现黄疸,而且黄疸进展迅速,程度较重。皮肤和巩膜(眼白部分)会明显发黄,严重的黄疸如果不及时治疗,胆红素可能会透过血 - 脑屏障,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2. 贫血  溶血过程中红细胞的破坏会使新生儿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宝宝可能看起来没有精神,活动减少,呼吸和心率可能会加快以代偿贫血带来的氧气输送不足。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3. 肝脾肿大  为了处理被破坏的红细胞,身体的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会增生,其中肝脏和脾脏是主要的场所,从而导致肝脾肿大。肿大的肝脾可能会压迫周围的器官,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例如压迫胃肠道可能导致宝宝食欲下降、吐奶等情况。

Image

Image

Image


四、诊断方法

Image

1. 产前诊断

a)血型检查:在孕期,医生会对父母双方进行血型检查。如果妈妈是O型血,爸爸不是O型血,就会引起医生的重视,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

b)抗体效价测定:检测妈妈血清中的抗A和抗B抗体效价。如果抗体效价升高,提示胎儿可能发生溶血的风险增加。不过,抗体效价与实际发生溶血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成正比。

c)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胎儿是否有水肿、肝脾肿大等情况,这些可能是胎儿发生溶血的间接表现。

2. 产后诊断

a)血型检查:对新生儿进行血型检查是首要步骤,确定新生儿的血型,判断是否与溶血机制相符。

b)胆红素测定:检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明显,是溶血的重要证据。

c)血常规检查:查看新生儿是否存在贫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是否降低,同时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有异常。

d)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如果该试验阳性,说明新生儿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是诊断新生儿溶血的重要依据。

Image

Image

Image


五、 防治措施

Image

1. 产前防治

a)监测与干预:对于妈妈是O型血的孕妇,孕期需要密切监测抗体效价和胎儿情况。如果抗体效价持续升高,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一些干预措施。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中药进行调理,但目前其确切疗效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

b)胎儿健康评估: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等手段评估胎儿的健康状况,如发现胎儿有水肿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如宫内输血等,但这种操作风险较高,需要谨慎权衡。

2. 产后防治

a)光照疗法:这是治疗新生儿溶血引起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新生儿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加速胆红素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

b)换血疗法:当新生儿溶血严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或者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时,需要进行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纠正贫血,改善新生儿的整体状况,但它是一种较为复杂且有风险的治疗方法。

c)药物治疗:可以使用白蛋白,它能够结合胆红素,减少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还可以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

Image

Image

Image


六、结语

Image

虽然妈妈是O型血存在新生儿溶血的风险,但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多种诊断和防治手段。只要准妈妈们在孕期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保健,在宝宝出生后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Image



END




来源:输血科
编辑:宣传科 袁铭雪
校对:宣传科 韩静
审核:输血科 贺帅
宣传科 魏荣




上一篇:守护“心”健康 用药更安心——心血管病院一科创新打造用药科普健康墙

下一篇:心慌是怎么回事?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