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属将一面鲜艳的锦旗郑重送到医护人员手中时,刻印着“妙手仁心创造生命奇迹,精心护理彰显大爱无疆”的烫金大字,仿佛映照出病房里无数个日夜的执着与坚守。58岁的呼先生,在车祸中遭受特重型颅脑损伤,生命曾危在旦夕。经过神经外科二病区郭清保团队的手术治疗,如今,他躺在病床上,虽仍需导管吸氧,却已能自主睁眼,并清晰完成“闭眼”的指令——这看似微小的动作,是40多个日夜循证护理科学守护结下的生命果实。
动态监测,精准决策:持续颅内压监测并非仅是一根导管的存在,而是严格遵循《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的核心推荐。护理团队严密追踪数据动态,结合瞳孔、意识变化,为医生调整脱水药物剂量、优化通气参数提供关键依据,有效遏制继发脑损伤的威胁。
气道守护,预防为先:从呼吸机辅助到气管切开,再到间断脱机训练,每一步都基于呼吸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每日规范的气道湿化、按需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支气管镜治疗,显著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风险。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物理疗法,有力维护了肺功能,为成功脱机奠定坚实基础。
循环稳定,内环境平衡:基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证据,个性化调整升压药、输血及液体治疗方案,确保护理措施始终稳定血压、心率在目标范围。同时,科学补充白蛋白,优化胶体渗透压,遵循指南有效减轻脑水肿,为大脑恢复创造更优内环境。
MDT多学科交响:多学科协作是循证护理的重要延伸。神经外科指导颅内压管理,骨科制定骨折康复体位,康复科介入早期肢体被动活动……我们将各学科证据整合,为患者定制包含每2小时翻身、踝泵运动、气压治疗的方案,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与压疮发生。
营养支持,早期启动:术后早期即放置鼻肠管,遵循重症患者营养指南,在患者耐受前提下逐步增加营养供给,为创伤修复和免疫防御提供充足能量与蛋白质,显著降低营养不良相关并发症风险。
感染防控,多管齐下: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规范。对右颞顶、右髂部等皮肤裂伤及擦伤区域,依据伤口评估结果及感染防控证据,选用合适敷料并定时更换。遵医嘱科学使用抗菌药物,严密监测感染指标,筑起抵御院内感染的坚固防线。
血栓预防,全程守护:针对重型颅脑损伤及长期卧床的高血栓风险,基于权威指南推荐,早期康复介入下的被动/主动活动等预防措施,显著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可能。
皮肤捍卫,细致入微:运用Braden评分量表动态评估压疮风险,建立翻身计划(Q2H翻身),对易受压的骶尾、双膝、足跟及擦伤部位加强防护,使用功能性敷料。结合循证伤口护理方法处理擦伤,有效预防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与发展。
唤醒与沟通,科学引导:护理团队依据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研究证据,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系统性实施感官刺激。呼唤其姓名、播放家属录制的语音、引导家属参与交流。当呼先生首次自主睁眼、并能准确执行“闭眼”指令时,这看似微小的进步,却是循证促醒策略的显著成效,为后续康复点燃了希望。
骨折管理,稳定先行:骨盆与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严格遵循骨科专家共识。初期绝对制动,使用专用骨盆固定带,保持下肢中立位。护理操作全程贯彻“轴线翻身”,避免二次损伤。严密观察患肢血运、感觉、运动,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
康复介入,早期融入:遵循《中国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管理专家共识》,在重症阶段即引入康复理念。每日进行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良肢位摆放,有效预防了关节挛缩与肌肉废用,为后续系统康复奠定了宝贵的躯体功能基础。
锦旗无声,却诉说着最深沉的感激。当呼先生在家属陪伴下踏上出院康复之路时,每一步都烙印着循证护理科学而温暖的支撑。循证护理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将最严谨的研究成果,融入每一次翻身、每一滴药液、每一句呼唤的临床实践中。它让护理决策有据可依,让照护行为精准有效,最终为危重患者劈开荆棘,照亮通往康复的希望之路。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中,循证之光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