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反油腻自救指南

发布日期:2025-08-09浏览:

健康科普

图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成为了我国城乡居民因病致死的首要原因。而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显著升高,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迅猛上升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时至今日我国居民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仍不甚理想。

图片

那什么是血脂?血脂是血浆的一部分,血脂以能溶于血液的脂蛋白形式从血浆被转运至组织,进行能量供应、脂质储存和激素合成等。主要由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组成,胆固醇又分为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四项也是体检里常见的血脂四项。有趣的是,有人习惯把高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好」胆固醇,而低密脂蛋白胆固醇则人被认为是「坏」胆固醇。

图片

甘油三酯是一种脂类,作为人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主要为人体提供和储存能量。过高可能会导致血液粘稠,造成脂质在血管内壁沉淀形成小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

总胆固醇即血液中所有胆固醇所含脂蛋白的总和,分为外源和内源,80%为人体自身合成,所以受饮食的影响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会升高的比较明显,女性绝经后总胆固醇水平会明显都高于同龄男性。

图片

血脂检测是临床最常做的检查项目之一,检测分析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以及绝经期后妇女内分泌代谢改变等临床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也有重要作用。

我国普通人群血脂水平分层标准mmol/Lmg/dl

图片

血脂高了怎么办?不要过于担心,我们有两把斧头解决它。首先是生活方式干预,这是降脂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无论是否采用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均须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饮食中须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全谷薯类、膳食纤维(25~40 g/d)及鱼类摄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中危及以上的人群或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300 mg/d)。适度锻炼,每周5~7 次,每次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建议不饮酒或限量饮酒,尤其对于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应积极戒烟。

图片

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值的患者,应考虑加用降脂药物。降脂药物主要分为降胆固醇药物和降甘油三酯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对于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的患者,应维持原有他汀及剂量长期治疗,定期随访,监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未达标的患者,建议联合非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以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时,不应轻易停药,应加强观察。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可减量或停药,长期服用大剂量他汀可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由于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心血管总体获益远大于新发糖尿病风险,因此无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普通糖尿病患者,有他汀类药物适应证者均应坚持服药。

非他汀类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药物:除他汀类药物以外,还有多种药物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包括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等。降甘油三酯药物包括贝特类、高纯度多不饱和脂肪酸制剂等。近年来,研发出了多种作用于新靶点的新型降脂药物,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小干扰mRNA 制剂英克司兰,其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与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单抗相当,但作用持久,每注射1次,疗效可维持6个月。但目前价格昂贵,在我国人群中的费用效益比等仍有待评估。

图片

血脂筛查和随访,为患者长期、安全、有效的血脂管控提供保障,以期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血脂筛查和随访计划推荐如下:

(1)18岁及以上成人每2年检测 1次血脂常规指标。

(2)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血脂常规指标。

(3)仅进行饮食控制者,3-6个月后应复查血脂常规指标,若达标,则维持非药物治疗,保持6个月1次的随访频率。

(4)刚启动降脂药物治疗或调整治疗剂量的患者,建议 4-6 周复查血脂常规指标及肝酶、肌酸激酶。

(5)降脂达标的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1次血脂常规指标及肝酶、肌酸激酶。需注意,血脂管理(生活方式干预、降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

图片
图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编辑:宣传科 孙吉雷
校对:宣传科 张心怡
审核: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高宇勤
宣传科 任思瑾



 



上一篇:一字之差 意义大不同——降钙素和降钙素原的区别

下一篇:警惕!烟草对人体的“七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