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高了别慌张!这份超全防治指南请收好

发布日期:2025-08-17浏览:

在我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它悄无声息,却时刻威胁着心、脑、肾的健康。了解它、识别它、战胜它,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一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高血压的神秘面纱!

图片
图片

一、认识高血压:不只是“血压高一点”那么简单

什么是血压?

心脏像一台水泵,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血管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就是血压。收缩压(高压)代表心脏收缩时的压力,舒张压(低压)代表心脏舒张时的压力。

高血压的定义(中国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 140/90 mmHg 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注:家庭自测血压 ≥ 135/85 mmHg 也应警惕*

为什么可怕?

高血压被称为 无声杀手!它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却在不知不觉中持续损害着:

心脏: 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大脑: 引发脑卒中(中风)、脑出血。

肾脏: 造成肾功能衰竭。

血管: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眼底血管。

全身: 增加血管性痴呆风险。

图片
图片

二、识别高血压:症状隐匿,测量是关键

常见症状(可能没有或很轻微):

头痛(尤其是后脑勺)、头晕、耳鸣、心悸、胸闷、疲劳、视物模糊、鼻出血等。

重要提示:没有症状没有危害! 定期测量血压是唯一可靠的识别方法。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1. 静息: 测量前30分钟不吸烟、不喝咖啡或浓茶、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

2. 姿势: 坐靠背椅,双脚放平,手臂平放桌面(与心脏同高)。

3. 袖带: 袖带大小合适,包裹上臂80%

4. 测量: 保持安静,不说话。首次测量建议测双上臂,以后用读数高的一侧。

5.频率: 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正常成人建议每年至少测一次。

图片
图片

三、预防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石

即使有遗传倾向,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有效预防或延缓高血压发生:

1.“盐”于律己:

严格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 5克(约一啤酒瓶盖)。警惕“隐形盐”:酱油、味精、咸菜、腊肉、挂面、零食等。

图片
图片

2.“果”然健康:
多吃新鲜蔬菜(每日≥500g)、水果(每日200-350g)和全谷物。它们富含钾、镁、钙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压。

3.“脂”关重要:
减少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适量坚果。

4.动则有益:

规律运动! 每周≥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太极拳)。运动时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左右,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唱歌。避免久坐。

图片
图片

5.“轻”装上阵:

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3.9 kg/m²(体重(kg) ÷ 身高(m)²)。男性腰围 < 90cm,女性 < 85cm。

6.烟酒“零容忍”:

吸烟使血管硬化,必须戒烟。过量饮酒显著升高血压,最好不喝,如饮酒需严格限量(男性酒精<25g/天,约啤酒750ml/红酒250ml/白酒75ml;女性减半)

7.心态平和: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焦虑、睡眠不足是高血压的“助推器”。学会减压,保证充足睡眠(7-8小时)



四、治疗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 + 科学用药

如果确诊高血压,别慌张!治疗目标是将血压长期平稳控制在达标范围内(一般<140/90 mmHg,具体目标由医生根据个人情况确定)。

图片
图片

1.基石: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以上所有预防措施,都是治疗的基础和核心,必须贯穿始终。

2.关键:遵医嘱科学用药!

何时用药?

1级高血压伴心血管风险或2级以上高血压,通常需要立即启动药物治疗。正常高值且风险高者,医生也可能考虑用药。

药物选择?

常用降压药包括CCB(地平类)、ACEI(普利类)、ARB(沙坦类)、利尿剂(噻嗪类)、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等。医生会根据您的年龄、血压水平、合并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心衰等)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或组合。

用药原则:

小剂量开始: 根据需要逐步调整。

优选长效制剂: 一天一次,平稳控压。

联合用药: 必要时使用两种或以上不同机制的药物。

个体化治疗: 没有最好的药,只有最适合您的药。

长期坚持: 高血压是慢性病,绝大多数需终身服药!即使血压正常了,也是药物控制的结果,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

3.定期监测与随访:

定期在家自测血压并记录(推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定期复诊,让医生了解您的血压控制情况,评估靶器官损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 “早知晓、早干预、早达标、早获益”。从今天开始,关注您的血压,践行健康生活方式,遵医嘱规范治疗,就能有效远离这个“沉默杀手”的威胁,守护心脑肾健康!

图片
图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高温“肆虐”,这份“防暑”指南请查收

下一篇:女性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警惕:无声杀手“心”与“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