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疾病。
(1)热痉挛
诱因:剧烈活动后,大量出汗且饮用低张液体。
症状:头痛、头晕,肢体或腹壁肌群出现痛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
(2)热衰竭
高发人群: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病因:严重热应激导致体液和体内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
症状: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中心体温升高但不超过 40℃,无神志障碍。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肝功能异常等。
(3)热射病
核心特征:高热(CBT>40℃)且伴有神志障碍,早期受损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心脏。
①劳力性热射病
高发人群:青壮年人群。
诱因: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
症状:约 50% 患者大量出汗,心率160-180 次/分,脉压增大,可能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 或 MODS,病死率高。
②非劳力性热射病
高发人群:居住在通风不良环境的老年体弱者及产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
症状:84-100% 患者无汗,皮肤干燥发红。病初可能表现为行为异常或痫性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严重者会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脑水肿。
主要原则:降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重要提示:若症状较重,务必及时就医。
加强预防中暑的宣传教育,外出时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注意防晒。
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长时间暴露于太阳下。
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
改善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条件,多饮用渗透压<200mOsm/(kg・H₂O) 的电解质防暑饮料。
中暑患者恢复后,数周内避免在阳光下进行剧烈活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